第293章 市场拓展,多元发展(1 / 2)
夏澜坐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厚厚一摞游客评价表。这是上个月的游客反馈,她习惯每月初仔细研读,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灵感。
"亲子游体验一般,孩子没什么可玩的..."
"老人想找点怀旧项目,但村里没有..."
"年轻人晚上太无聊了,连个酒吧都没有..."
夏澜用红笔在这些评价旁边做了标记,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青山村的旅游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但游客结构单一的问题逐渐显现——大部分是中年休闲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能力有限。
她打开电脑,调出近半年的游客数据分析图。三条曲线清晰地显示出问题所在:游客总数在增长,但人均消费和停留天数却开始停滞不前。
"得想办法了..."夏澜喃喃自语,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第二天一早,她召集村两委和旅游合作社的主要成员开会。投影仪上显示着她连夜制作的PPT,标题是《青山村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
"咱们村的旅游产品太单一了。"夏澜直指问题核心,"除了看看风景、吃吃农家饭、住住民宿,几乎没有其他选择。这样下去,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村主任老刘挠了挠头:"可咱们村就这么大,能搞出什么花样来?"
"大有可为!"夏澜点击下一页,屏幕上出现三个分类:亲子家庭、银发族、年轻背包客。"我分析了数据,这三类人群消费习惯完全不同,但咱们几乎没有针对性的产品。"
她详细解释了自己的发现:亲子家庭看重互动体验和教育意义;银发族追求怀旧和舒适;年轻人喜欢冒险和社交。而青山村的资源,完全可以满足这些不同需求。
"从今天起,咱们要搞'市场细分'。"夏澜的声音充满决心,"针对不同游客,提供不同产品。"
会议结束后,夏澜立刻行动起来。她首先带着几个年轻村干部走访了村里每家每户,挖掘潜在资源。
张婶家的老物件——搪瓷缸、煤油灯、老式收音机——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些可都是宝贝啊!"夏澜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城里老人看到这些,肯定特别有感触。"
村东头王大爷是个"故事库",记得村里几十年的变迁;李嫂手巧,会做各种传统玩具;退伍军人老赵熟悉后山每一条小路...夏澜一一记录下来,心里渐渐有了计划。
一周后,青山村的第一批特色旅游产品正式推出:
针对亲子家庭的"田野小教室"系列——包括"小小农夫"农事体验、"巧手妈妈"传统手工艺课、"自然探秘"生态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可以亲手种菜、喂鸡、做竹编,家长则能参与亲子互动游戏。
面向银发族的"岁月留声"怀旧之旅——住在特意保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的老屋中,使用复古老物件,参加"生产队记忆"茶话会,听老人讲述村庄变迁史,重温集体劳动场景。
吸引年轻背包客的"秘境探索"项目——由熟悉地形的村民带领,探访后山未开发的瀑布和洞穴,夜晚举办篝火晚会和星空露营,提供简朴但有特色的青年旅舍住宿。
产品设计好了,营销也得跟上。夏澜亲自撰写不同风格的宣传文案:
亲子游的宣传语是:"让城市孩子触摸土地的温暖——青山村'田野小教室',最好的自然课堂!"配图是孩子们笑着喂小羊的照片。
银发族项目的广告写道:"重温青春记忆,寻找岁月痕迹——青山村'岁月留声'之旅,让时光慢下来。"背景是老人们围坐喝茶聊天的温馨场景。
针对年轻人的文案则充满活力:"逃离城市,发现未知——青山村'秘境探索',遇见不一样的自己!"照片上是年轻人在山间徒步的飒爽英姿。
这些宣传材料被精准投放到不同平台:亲子游信息发布在育儿论坛和家长群;银发族项目刊登在老年杂志和退休干部社群;年轻人项目则通过青年旅舍和背包客网站传播。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首批亲子家庭游客到村那天,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孩子们兴奋地追着鸡跑,学着用稻草编小动物,在村民指导下种下属于自己的小菜苗。家长们则惊喜地发现,平时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在这里完全忘记了手机。
"夏书记,我家孩子从来没这么开心过!"一位来自省城的妈妈激动地说,"他说下学期要写一篇关于青山村的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