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人才培养,储备力量(1 / 2)
凌晨两点,村委会的灯还亮着。夏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电脑屏幕上的投诉记录表又看了一遍。这是她连续第三个晚上整理这些数据了——青山村旅游旺季刚过,游客数量创了新高,但投诉量也跟着上涨。
"服务态度差...导游不专业...餐饮卫生问题..."
每一条投诉都像针一样扎在夏澜心上。她点开数据分析图,一个明显的结论跃然眼前:80%的投诉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缺乏专业人才。
青山村的旅游发展太快了。从最初几间简陋的民宿,到现在涵盖住宿、餐饮、导游、体验项目的完整产业链,规模扩大了十倍不止。但管理这些项目的人,还是原来那些只会种地的村民。
夏澜合上电脑,走到窗前。夜色中的青山村安静祥和,远处几盏路灯照亮了村口的游客中心——那是去年新建的,硬件设施一流,可就是因为缺少专业讲解员,大部分时间都闲置着。
"得想办法解决人才问题了..."她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一早,夏澜就召集村两委开会。她把连夜整理的数据投影到大屏幕上,村干部们看得直皱眉。
"咱们村现在最缺的不是钱,不是项目,是人!"夏澜敲了敲桌子,"专业的管理人才、导游、厨师、营销人员...没有这些,再好的硬件也白搭。"
村主任老刘叹了口气:"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觉得村里没前途。留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搞搞种养还行,搞旅游真是力不从心啊。"
"我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个月薪五千的工作。"妇女主任李姐无奈地说,"我跟他说村里现在发展好了,回来吧。你猜他说啥?'妈,我在村里能干啥?种地吗?'"
夏澜若有所思:"如果我们能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有竞争力的薪资,再加上培训机会呢?"
"难。"会计老王摇头,"大学生哪看得上咱们这小地方。"
会议没有讨论出结果,但夏澜心里已经有了想法。她记得省旅游学院的马教授曾经提过,他们学校有"定向培养"项目。
三天后,夏澜站在省旅游学院的会议室里,面对十几位校领导和教授,详细阐述她的"青山村人才计划"。
"我们村愿意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有意向的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夏澜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条件是毕业后回青山村服务至少五年。"
会议室里一阵骚动。一位戴眼镜的教授质疑道:"夏书记,五年服务期是不是太长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在一个地方待这么久。"
"我们可以签订正式合同。"夏澜早有准备,"五年内我们会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住房补贴和职业培训。五年后,他们可以选择留下或离开。而且——"她顿了顿,"青山村不是普通农村,我们有完善的产业链和职业发展空间。"
她播放了一段视频——青山村的民宿、生态农场、文化体验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画面里,几位返乡大学生正在介绍自己的工作。
"这是我们村现在的几个'宝贝疙瘩'。"夏澜笑着说,"去年回来的三个大学生,一个负责网络营销,一个管理民宿,一个搞活动策划。他们证明了在乡村一样能实现职业价值。"
马教授站起来支持夏澜:"我认为这个合作很有意义。乡村旅游急需专业人才,而学生需要实践平台。青山村的发展有目共睹,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基地'。"
经过三个小时的讨论,校方原则上同意了合作方案。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敲定,但"青山班"的构想已经成形——每年定向培养20名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乡村规划等专业的学生,由青山村提供奖学金和实习岗位,毕业后直接回村工作。
回村的路上,夏澜的手机响个不停。先是县里领导打来电话,表示支持这个创新尝试,承诺给予政策扶持;然后是市电视台想采访这个"校村合作新模式";最后是村委群里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大学生包分配"的计划。
"夏书记,真能招来大学生?"张婶在电话里半信半疑,"我家强子明年高考,要是能在家门口上大学、工作,那可太好了!"
夏澜笑着保证:"张婶,只要强子愿意,毕业后直接回村工作,学费全包!"
然而,计划公布后的第一个月,报名情况并不理想。只有7名学生申请"青山班",还都是分数较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