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1 / 2)
凌晨四点,青山村还沉浸在睡梦中,夏澜已经醒了。手机屏幕的蓝光映照着她略显疲惫的脸庞——后台数据显示,昨晚又有三个订单因"体验同质化"被取消。这已经是本月第八起了。
她轻手轻脚地起床,走到窗前。晨雾中的青山村静谧如画,茶山轮廓若隐若现。美景依旧,但问题已经浮现:游客对传统农家乐模式的新鲜感正在消退,复游率持续走低。
"必须改变了..."夏澜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框。
晨会上,夏澜将数据投影到大屏幕上:"各位,我们的游客满意度从上季度的92%降到了85%,平均停留时间缩短了0.6天。最棘手的是,20-35岁年轻游客比例下降了17%。"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王伟挠着头:"现在城里人玩的花样多,光看茶园、吃农家饭,确实不够吸引年轻人了。"
小林翻着手机:"我查了最新数据,全国70%以上的4A级景区都引入了AR导览、智能预约这些科技手段..."
"科技?"李婶皱起眉头,"咱农村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干啥?游客不就图个原生态嘛!"
张德福老人更是直接摇头:"我老头子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利索,还搞什么AI?"
夏澜早有准备。她点开一段视频——画面中,游客扫描茶树旁的二维码,手机立刻弹出虚拟的"茶农小哥",生动讲解茶叶知识;点击屏幕,还能看到这片茶园四季变化的延时影像。
"这是浙江一个茶村的智能导览系统。"夏澜解释道,"科技不是要取代我们的特色,而是让体验更丰富。"
她转向张德福:"张叔,您记得上次那个上海来的教授吗?他听了您两小时讲解,回去写了篇长文发在网上,给我们带来多少游客?如果每个游客都能听到这么专业的讲解..."
老人眼睛微微一亮,但很快又摇头:"我哪有工夫见天儿讲啊?"
"所以我们需要技术帮忙。"夏澜微笑,"把您的知识录下来,做成智能系统,让每个游客都能听到'张德福版'的茶文化讲解。"
会议最终达成妥协:先在小范围试点,由王伟团队负责技术对接,张德福等老师傅提供内容。
一周后,首批设备到货——五个智能讲解器和二十个带芯片的二维码标牌。技术员小陈正在村委会调试系统,突然"哎呀"一声:"夏书记,这语音合成需要大量样本,得请张爷爷录至少20小时的内容!"
夏澜咬了咬嘴唇。张德福老人能答应吗?
出乎意料的是,当夏澜带着小陈登门拜访时,老人已经准备好了。桌上摆着老式录音机和一叠发黄的笔记:"我寻思着,要录就录全套。这是我爹传下来的《茶经十二讲》,从栽种到冲泡,全乎着呢!"
接下来的三天,张德福家变成了临时录音棚。老人对着麦克风,从"谷雨前采茶要诀"讲到"铁锅杀青火候掌控",甚至哼唱了几近失传的采茶山歌。小陈的专业设备将这些珍贵的声音和知识一一数字化。
"老爷子,您这嗓子绝了!"小陈竖起大拇指,"AI学完肯定比真人还有味道!"
张德福难得地笑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赶上新潮哩!"
半个月后,茶园智能导览系统上线测试。夏澜邀请了十位不同年龄段的游客体验。扫码后,手机屏幕上跳出虚拟的"茶农老张",用带着乡音的声音说:"欢迎来到青山茶园,老汉我种了六十年茶..."
令人惊喜的是,游客反馈远超预期。一位年轻女孩在留言簿上写道:"虚拟茶农太可爱了!讲解专业又有趣,我还特意去拜访了真实的张爷爷,对比着听更有意思!"
试点成功让村民们对科技的态度开始转变。夏澜趁热打铁,推出了第二批升级计划:VR古法制茶体验、游客偏好分析系统、智能调度平台。
王伟负责的VR项目进展最快。他在省城技术团队帮助下,复原了百年前的青山村场景——古老的木质茶坊、柴火铁锅、穿着粗布衣的茶农...戴上VR眼镜,游客能"亲身参与"从采摘到炒制的全过程。
"这会不会太假了?"小林有些担忧,"游客来农村不就为了真实体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