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 第282章 人才培养,持续发展

第282章 人才培养,持续发展(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夏澜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墙上的"青山村人才地图"出神。彩色图钉标记着村里每一位年轻人的去向——蓝色是在外务工的,红色是已经返乡的,绿色是有意向回来的。蓝色图钉密密麻麻,红绿两色寥寥无几。

"夏书记,又看人才图呢?"村会计小李走过来,递上一杯热茶,"刚统计完,今年又有七个年轻人去城里了。"

夏澜接过茶杯,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小李,咱们村旅游发展得这么好,为什么留不住年轻人?"

"唉,老一辈觉得能赚钱就行,年轻人要的可不止这个。"小李叹了口气,"我表弟说,在城里送外卖都比回来种地有面子。"

这句话像针一样刺进夏澜心里。她转身回到办公室,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重重写下:"乡村振兴,人才为本。"

第二天一早,夏澜召集村干部开会。投影仪上显示着一组刺眼的数据:青山村25-35岁青年人口仅占12%,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返乡创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不足三成。

"各位,我们村不缺好项目,不缺好政策,最缺的是人才。"夏澜的声音有些沙哑,"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商量怎么把年轻人'引回来、留下来、培养好'。"

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王伟——村里为数不多的返乡大学生之一——第一个发言:"夏书记,我觉得首先要解决'面子'问题。我同学听说我回村,第一反应是'混不下去了吧?'"

李婶的女儿小林点头附和:"就是!我在家做直播卖茶叶,大学室友还以为我被骗进了传销组织呢!"

讨论越来越热烈。夏澜飞速记录着大家的意见:年轻人需要发展空间、需要社交圈子、需要被认可的价值...

会议结束时,一个初步的"青山归雁计划"成形了,包含三大举措:建立返乡创业孵化站、开设技能培训班、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王伟、小林,你们负责起草具体方案。"夏澜合上笔记本,"一周后,我要看到可落地的细则。"

七天后的傍晚,夏澜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桌上摊开着厚厚一叠"归雁计划"实施方案,封面上画着一只展翅归巢的大雁。王伟和小林坐在对面,眼睛布满血丝却闪着兴奋的光。

"夏书记,我们调研了周边五个村的人才政策,还电话访谈了23位在外务工的青年。"王伟指着方案中的数据分析,"85%的人表示愿意回乡,但担心两点:一是收入不稳定,二是缺乏成长空间。"

小林补充道:"所以我们设计了'三级扶持'机制:初级提供培训,中级提供场地和启动资金,高级对接市场资源。"

夏澜仔细阅读着方案,不时点头。当她看到"师徒制"培养模式时,眼前一亮:"这个好!让返乡青年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手艺,既传承传统技艺,又能融入新思维。"

"张德福爷爷已经同意带徒弟了。"小林笑着说,"他说只要肯学,把祖传的炒茶手艺全教出去!"

方案很快获得村委会通过。第一项工作是建立"青山人才库",梳理在外青年的专业特长和返乡意愿。夏澜亲自带队,一户户走访,一个个打电话。

"喂,是建军吗?我是青山村夏澜..."这样的开场白,她每天要重复几十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人才库已录入127人,其中27人明确表示愿意返乡。更令人惊喜的是,省农业大学同意在青山村设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首批6名大学生即将来村实习。

初夏的一个周末,青山村举办了首届"归雁返乡节"。村委会广场上搭起了红色舞台,两侧是返乡创业成果展:王伟的骑行俱乐部、小林的直播带货、李婶女儿的茶染工坊...

夏澜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站在台上望着台下的人群——前排是二十多位返乡青年,后面则是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她深吸一口气,声音通过话筒传遍广场:

"乡亲们,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不仅欢迎游子归巢,更要为青山村的未来播下种子!"

她宣布"归雁计划"正式启动,首批12名返乡青年将获得创业扶持。当张德福老人穿着崭新的唐装,为三位"徒弟"颁发拜师帖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仪式结束后,夏澜被一群年轻人围住。皮肤黝黑的农机手大牛搓着手问:"夏书记,我想搞个机械化采茶服务,能行不?"

"当然行!"夏澜眼前一亮,"村里正缺这个。你去跟茶农们聊聊,看怎么收费合理。"

戴着眼镜的文静女孩小雨怯生生地说:"我学设计的,想开发茶文化文创产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