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理念再升级(1 / 1)
暴雨过后的清晨,夏澜踩着泥泞来到村东的废弃矿区。她蹲下身,指尖轻触积水坑,智能手环立即泛起警示红光——ph值5.3,重金属超标11倍。身后跟来的村干部们面面相觑,这片被遗忘的土地已经荒废了二十年。
\"就这里。\"夏澜突然起身,泥水从她指尖滴落,\"建生态修复展示园。\"
众人愕然。这块连野草都长不出的不毛之地,怎么可能是\"展示园\"?财务主任老李刚要开口,夏澜已经点开全息投影:污染数据流瞬间转化为立体模型,叠加其上的规划图显示,每个污染点都将变成活教材——酸性水坑成为湿地净化示范点,裸露的矿壁改造成垂直农场,连重金属超标的土壤都会用玻璃封存,标注着\"生态警世钟\"。
\"不是掩盖问题,而是展示重生。\"夏澜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让每个游客都成为环境监督员。\"
这个疯狂的想法在三个月后成为现实。当第一批学生走进\"伤疤公园\"时,最震撼他们的不是AR技术重现的采矿历史,而是那些倔强生长的生命——在特制生态箱里,转基因苔藓正将重金属转化为无害结晶;废弃矿车变成垂直花架,盛开着能吸收污染物的特殊花卉;就连最顽固的酸性水坑,也被改造成\"生态实验室\",游客可以亲手投放中和剂并实时监测水质变化。
\"夏总!\"公园负责人举着平板追出来,\"北大的生态修复团队想合作开发课程!\"
夏澜的目光却被另一个画面吸引——监控镜头里,王老爷子正带着孙辈往生态箱里投放自制的\"古法改良剂\"。老人布满老茧的手与孩子们稚嫩的手指共同按在生物传感器上,数据屏立即跳转成动画模式:传统配方中的微生物正在吞噬重金属粒子。
\"告诉他们,我们不止有技术...\"夏澜轻触屏幕,将画面定格在那双跨越六十年的手上,\"还有传承千年的生态智慧。\"
理念的升级如涟漪般扩散。当\"伤疤公园\"成为网红打卡点时,新村的其他角落也在悄然蜕变:智能农场的屋顶铺满太阳能瓦片,每片都烧制着不同的非遗纹样;垃圾分类站变身\"资源艺术工坊\",废弃物被制成装置艺术;连游船码头都采用会\"呼吸\"的生态浮台,水下的特殊结构能培育贝类净化水质。
最令人惊叹的是太空馆的生态改造。当国际太空环境组织的专家们走进大厅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天地共生\"系统震撼——穹顶投影着实时卫星云图,地面则是按比例微缩的新村生态模型,两者通过数据流实时互动。游客每减少一次碳足迹,系统就会在虚拟太空中种下一颗星星。
\"这不是科技秀。\"夏澜向目瞪口呆的专家们解释,\"我们要让每个孩子知道,保护地球和探索宇宙从来不是选择题。\"
理念的种子甚至播撒到了日常细节。当游客接过用可食用糯米纸印制的导览图,用竹纤维吸管品尝非遗饮品时,环保理念已经无声传递。有位日本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在这里,环保不是义务,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
风暴来袭的夜晚,夏澜独自在指挥中心监测着生态数据。屏幕上,村庄的碳足迹比三年前减少了78%,而生物多样性指数上升了210%。突然,警报响起——东区生态箱的某个菌群出现异常增殖。
她正要通知技术组,王老爷子的视频请求突然弹出。画面里,老人举着个发光的培养皿:\"丫头!你猜怎么着?我太爷爷留下的老酸菜汁,把那什么金属吃得干干净净!\"
夏澜放大数据,发现这种古老发酵菌的净化效率竟是转基因苔藓的3倍。她立即拨通农科院电话,同时给沈毅发了条消息:\"太空站能做个传统发酵实验吗?\"
窗外,暴雨冲刷着\"伤疤公园\"的玻璃警示碑。夏澜想起三年前那个站在废墟上的自己,当时只想着重建房屋,如今却在修复更深远的东西——人与自然断裂的纽带。她轻轻点击屏幕,将王老爷子的\"古法改良剂\"数据上传至全球生态修复网络,标题是:《来自东方的生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