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应对挑战,再创辉煌(2 / 2)
创新不限于大项目。夏澜设立"金点子"奖励计划,鼓励每位村民提出改进建议。李婶的"茶香月饼"、小林的"AR茶史探秘"、甚至保洁阿姨的"可降解茶渣袋"都获得奖励并落地实施。村民月均提出创新建议17条,形成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一个雨夜降临。省城某旅游集团开出诱人条件:承包青山村全部旅游资源,承诺三年内打造成5A景区,村民只需坐收分红。
"一年保底分红三百万!"老王在村民大会上激动地说,"还不用我们操心,多好的事!"
会场骚动起来。不少村民眼睛发亮,算着自家能分多少。连一向稳重的李婶都小声嘀咕:"要是真能成,我闺女就不用去城里打工了..."
夏澜心头一紧。她知道这种"承包制"的隐患——资本逐利,往往过度开发后留下一地鸡毛。但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又让人难以拒绝。
"乡亲们,"她站上讲台,"三百万听起来很多,但如果我们自己做好,远不止这个数。更重要的是,青山村还是我们的青山村。"
她展示了合作社模式的规划:村民以资源和劳力入股,专业人士负责运营,利润按贡献分配。前期虽然辛苦,但能保住自主权,长期收益更高。
"夏书记,你说得好听,可万一搞砸了呢?"老王质疑道。
"那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张德福突然站起来,"我家茶园,我爹传给我的时候说'宁可饿死,不卖祖业'。今天要是包出去,往后青山村还姓'青'吗?"
老人的话让会场安静下来。最终投票结果,合作社模式以微弱优势通过。夏澜长舒一口气,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新机制运行半年后,成效逐渐显现。通过精细化管理,成本降低15%;自主营销带来更高溢价;村民积极性大增,服务质量显着提升。更可喜的是,在保持文化本真的前提下,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双双创新高。
秋高气爽的十月,青山村迎来"三喜临门":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水浸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合作社首次分红,户均收入比去年增长45%。
庆功宴上,张德福老人端着自酿的茶酒走到夏澜面前:"夏书记,老头子敬你一杯。要不是你坚持,青山村早成别人的摇钱树了。"
夏澜连忙起身:"张叔,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老人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茶种,百年的老品种。我想着,该交给能把它传下去的人了。"
夏澜双手接过,感受着布包里的分量,眼眶微微发热。这不仅是茶种,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宴会结束后,夏澜独自来到茶山高处。月光如水,茶香隐隐。山下的青山村灯火通明,新修的游客中心、整齐的民宿群、灯火通明的茶坊...与三年前那个破旧的小山村判若两地。
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乡村振兴没有终点,每一次辉煌都是新的起点。唯有守住根本、勇于创新,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远处,一列动车从山间飞驰而过,车窗里的灯光连成一条流动的星河,奔向远方。夏澜知道,青山村的故事,也将如这列车一般,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