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文化传承,弘扬精神(1 / 2)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夏澜已经站在了古茶坊遗址前。脚下青石板缝隙间,几株倔强的野草探出头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她蹲下身,手指抚过石板上那些被岁月磨平的凹痕——那是百年前茶农们日复一日踩踏留下的印记。
"夏书记,您来得真早。"身后传来小林的声音。她抱着一叠资料,鼻尖冻得微微发红。
夏澜站起身,接过资料:"都准备好了吗?"
小林点点头:"按您要求,我把村里所有老物件的照片都整理出来了,还有张爷爷口述的茶坊历史录音也转成了文字。"
夏澜翻开资料,目光落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二十世纪初的青山村茶坊,几十名茶农正在晾晒茶叶,背景是连绵的茶山。照片角落,一个模糊的身影正弯腰捡茶,姿态虔诚如朝圣。
"这张照片..."夏澜轻声问。
"是张爷爷的曾祖父。"小林解释道,"他说那时候每年谷雨前,全村人都会在茶坊前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茶神保佑风调雨顺。"
夏澜眼睛一亮:"这个仪式现在还保留吗?"
小林摇摇头:"早就失传了。张爷爷只记得零星几个片段。"
夏澜合上资料,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我们就把它复原出来!"
这个想法在当天的村委会议上引发了激烈讨论。李婶第一个提出质疑:"现在游客就爱看新鲜玩意儿,谁还关心那些老掉牙的仪式啊?"
"就是,"民宿老板老王附和,"上次县剧团来表演采茶戏,台下观众走了大半!"
夏澜没有立即反驳,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某古村落的传统祭祀活动被改编成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们穿着古装参与其中,现场气氛热烈。
"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表演,"夏澜解释道,"而是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游客不只是看,而是参与、体验、感受。"
她提出了《茶魂》实景演出的构想:以古茶坊为舞台,复原祭祀仪式,村民本色出演,游客可以穿上戏服参与特定环节。演出后增设茶文化体验区,游客可尝试制茶、品茶、学茶礼。
"这...能行吗?"李婶仍然半信半疑。
"不试试怎么知道?"张德福老人突然开口,声音有些颤抖,"我爹临终前,最遗憾的就是没把全套祭茶礼传下来。要是能重现,我...我第一个报名!"
老人的话让会议室安静下来。夏澜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趁热打铁:"我们先做个小型的,就在下个月谷雨那天试演。不成功就停,成功了再扩大。"
计划就这样定下来了。夏澜组建了"茶文化挖掘小组",由小林负责资料收集,王伟负责场地设计,她自己则亲自拜访村里老人,搜集茶文化记忆碎片。
最困难的莫过于复原祭祀仪式。张德福老人只记得几个零散动作和几句祷词;八十岁的陈奶奶能哼唱祭茶歌的片段;村东头的刘老爷子还保存着一个祖传的茶神牌位...
夏澜请来县文化馆的专家,将这些碎片像拼图一样重组。经过两周的努力,一个简版的祭茶仪式初步成形。
谷雨前三天,彩排在古茶坊遗址紧张进行。张德福老人扮演主祭,身着褐色麻衣,手持茶枝,缓步走向临时搭建的祭台。身后,十二位村民扮演茶农,手捧茶篮跟随。
"茶神在上,青山子民..."老人的声音在遗址间回荡,庄重而虔诚。当他将新采的茶芽撒向祭台时,围观的人群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夏澜眼眶微热。这一刻,她仿佛真的看到了百年前茶农们祭祀的场景——不是为了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敬畏与感恩。
谷雨当天,阳光正好。经过简单宣传,现场来了百余名游客和全体村民。夏澜临时客串主持人:"各位朋友,今天你们不仅是观众,更将成为《茶魂》的一部分。稍后我们会随机邀请几位穿上茶农服饰,参与祭祀环节..."
演出开始了。张德福老人缓步登场,身后"茶农"队列整齐。当古老的祭茶歌响起,游客们不自觉地安静下来。到了撒茶芽环节,夏澜邀请五位游客上台,学着老人的样子将茶芽撒向祭台。
"现在,请转身,将茶枝传递给下一位。"老人轻声指导。这个临时增加的互动环节,让现场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游客们小心翼翼地传递茶枝,如同接过某种神圣的使命。
仪式结束后,茶文化体验区人头攒动。游客们排队体验炒茶、学茶礼、品新茶。最受欢迎的是"茶农的一天"角色扮演——穿上茶农服,背上茶篓,在指导下完成从采茶到炒制的全过程,最后获得"一日茶农"证书。
"太有意思了!"一位年轻女孩兴奋地举着证书自拍,"比单纯拍照打卡有意义多了!"
李婶的茶点摊前排起了长队。她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合不拢嘴:"夏书记,这活动好啊!我准备的五百个茶香馒头,两小时就卖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