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人才培养,持续发展(2 / 2)
"太好了!"夏澜拉着她的手,"走,我带你去见小林的团队,他们正缺设计师呢!"
就这样,一颗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大牛的采茶服务队第一个月就接了十五单;小雨设计的"茶精灵"系列文创在网店卖到脱销;连村里有名的"混子"小强也在孵化站帮助下,开起了电动车租赁行,专供游客茶园代步。
但夏澜清楚,一时的热情容易,持续的发展才难。她特别关注"师徒制"的落实情况,定期走访每一对师徒。
一个闷热的下午,夏澜来到张德福老人家。院子里,老人正对着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年轻人发火:"教了多少遍了?杀青温度要控制在200度左右,你这一锅全废了!"
年轻人不服气地顶嘴:"老爷子,您那套太老土了!现在都用机器控温,哪靠手感啊!"
夏澜赶紧上前调解。她了解到,黄毛叫阿杰,是城里职高毕业的,学了点机械维修,对传统手艺不以为然。
"阿杰,张爷爷的铁锅炒茶是我们村的非遗技艺。"夏澜拿起一片炒坏的茶叶,"但你也有道理,现代技术确实能提高效率。不如这样,你负责设计一个温度报警器,辅助张爷爷控制火候如何?"
这个折中方案让双方都安静下来。一周后,阿杰真的做出了简易温控装置——当铁锅温度超过210度就会发出提示音。张德福试用后,难得地夸了一句:"这小玩意儿...还有点用。"
这件小事给了夏澜启发。她在村委会设立了"创新角",鼓励年轻人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阿杰的温控器被摆在最显眼位置,标签上写着:"传统与创新的握手"。
八月,村里迎来了省农大的实习学生。夏澜精心安排了结对计划:每位学生跟随一位返乡青年和一个老师傅,形成"老中青"三代组合。
农大研究生陈阳被分到王伟的骑行俱乐部和张德福的茶园。第一天晚上,他就在朋友圈发文:"一天内,我从山地车变速器修到了铁锅炒茶,这跨度也太魔幻了!"
这条朋友圈意外走红,被转发上千次。许多城里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个"既传统又新潮"的山村。夏澜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推出了"乡村创客体验营",邀请城市青年来村短期实习。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青山村的氛围悄然变化。晚上,村委会前的广场不再只有跳广场舞的大妈,多了打篮球的小伙、玩滑板的少年;农家乐的菜单上,除了传统茶点,新增了奶茶和轻食;连村里的WiFi都升级了三次,网速比县城还快。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天深夜,夏澜接到小林的电话,声音带着哭腔:"夏书记,我爸妈非要我去考公务员,说直播带货不是正经工作..."
第二天,夏澜找到小林的父母。李婶红着眼睛:"夏书记,我不是不支持孩子,可这网络上的事,今天红明天凉的,哪有铁饭碗稳当?"
夏澜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邀请李婶夫妇参加第二天的"返乡青年分享会"。会上,王伟展示了骑行俱乐部带动民宿生意的数据;阿杰演示了如何用手机APP远程监控茶园湿度;小林则分享了她上月带货20万元的成绩单...
会后,李婶拉着女儿的手:"妈老了,不懂这些新玩意儿。但你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干!"
这件事让夏澜意识到,不仅要培养年轻人,还要改变老一辈的观念。她组织"家长开放日",让老人们参观孩子们的工作;开设"数字扫盲班",教村民用智能手机;甚至安排张德福老人和小林一起直播,亲眼见证传统手艺如何吸引上万网友围观。
秋去冬来,"归雁计划"实施半年之际,夏澜组织了一次成果展。展板上,返乡青年的人数从27增长到53;孵化项目从5个增加到22个;最令人欣喜的是,村里小学新入学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5个——这意味着有更多年轻父母选择留在家乡。
展览现场,夏澜被一群孩子围住。他们是村里"小小传承人"培训班的学员,每周学习茶艺、竹编等传统技艺。十岁的王小磊骄傲地展示他在省级少儿茶艺大赛中获得的金奖证书。
"夏阿姨,我长大了要像张爷爷一样,当个茶艺大师!"孩子天真的话语让夏澜心头一热。
她蹲下身,平视着小磊的眼睛:"那你得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去农业大学深造,把张爷爷的手艺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好不好?"
孩子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梦想的光芒。这一刻,夏澜仿佛看到了青山村的未来——一代代人才成长起来,既扎根乡土,又胸怀天下。
当晚的总结会上,夏澜提出了新目标:"明年,我们要把'归雁计划'升级为'群雁工程',不仅吸引青山子弟回乡,还要成为区域人才高地,吸引外来人才!"
她展示了与省城高校合作的"乡村人才共建基地"规划:大学教授驻村指导,村民外出学习进修,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良性循环。
会议结束后,夏澜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寒风凛冽,但她的心却暖融融的。路过张德福老人家时,她惊讶地发现灯还亮着。透过窗户,她看到老人正和阿杰、陈阳围坐在一起,面前摊开着图纸,似乎在讨论什么新发明。
夏澜没有打扰,只是微笑着继续前行。月光下,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如同青山村的人才之路,延伸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