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产业融合,拓展发展(2 / 2)
一个雨后的傍晚,夏澜在村委会接待了县中医院的专家团队。院长陈明是着名的中医养生专家,对青山村的茶疗潜力非常感兴趣。
"夏书记,你们村的老人普遍长寿,与常年饮茶有很大关系。"陈院长翻阅着村里的健康档案,"我想合作开发一套'茶疗养生'体系,将中医理论与茶文化结合。"
这正是夏澜期待的。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中医院提供专业指导,村里提供场地和茶叶,共同打造"青山茶疗"品牌。内容包括茶膳菜单、茶疗SPA、节气茶饮等系列产品。
"还有一个优势。"夏澜补充道,"我们村有七位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请他们分享'长寿茶经',这将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茶疗项目推出后,立刻吸引了城市亚健康人群。尤其是"三日茶疗静修"套餐,包含中医问诊、茶膳调理、茶园冥想等内容,虽然价格不菲,但预订已经排到三个月后。
产业融合的效应如同涟漪,不断扩大。李婶的茶点作坊接到了高端酒店的订单;张德福老人的"古法制茶体验课"被企业团建预定一空;连村里的老木匠也重操旧业,制作起精美的茶盒和茶具...
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一个周末,夏澜发现骑行道上挤满了人,自行车、徒步者、摄影爱好者混杂在一起,既危险又影响体验。
"必须科学规划,分流客群。"当晚的会议上,夏澜提出了分区管理方案:将全村划分为"静修区"、"运动区"、"体验区"和"观光区",不同需求的游客引导至不同区域。
王伟提出异议:"这样会不会限制游客选择?有些人可能既想骑行又想体验茶艺。"
"分区不是割裂,而是优化。"夏澜调出设计图,"看,四个区域是环状分布,中间有接驳车,游客可以自由组合体验。关键是控制每个区域的承载量,保证品质。"
新的分区管理实施后,游客体验明显提升。更令人惊喜的是,人均消费从200元跃升至580元,平均停留时间也从4小时延长到1.8天。
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让夏澜开始思考更长远的规划。她邀请省规划设计院专家驻村一周,制定了《青山村产业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核心是打造"茶生活综合体",将生产、生态、生活融为一体。
"未来的青山村,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示。"夏澜在村民大会上激情澎湃地宣讲,"游客来这里,不只是看风景,而是体验一种以茶为媒的和谐生活!"
张德福老人听得云里雾里,但当他看到规划图上专门设计的"非遗茶坊"时,眼睛亮了起来:"这个好!我那些老家伙什儿总算有地方摆了!"
李婶则对"茶膳研发中心"充满期待:"我那茶香馒头配方能申请专利不?"
最兴奋的是村里的年轻人。王伟的骑行俱乐部已经发展到五十多人;小林开始培训村民直播带货;连刚毕业回村的小张也组建了"茶文创工作室",设计了一系列茶主题的文具和家居用品。
产业融合的果实逐渐成熟。省电视台来村拍摄专题片《茶香里的乡村振兴》,将青山村誉为"三产融合典范";省农业农村厅将其列入"乡村振兴观察点",定期组织各地前来学习。
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夏澜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看着脚下生机勃勃的村庄:东边的茶园里,瑜伽爱好者们正在晨练;南边的古道上,骑行队伍如彩带般蜿蜒;西边的体验工坊里,孩子们的笑声阵阵传来;北边的茶疗中心,几位老人正在悠闲地品茶...
"夏书记,好消息!"王伟气喘吁吁地跑来,"环省自行车赛确定把我们村作为首站了!预计有200多名选手和500多观众!"
夏澜微笑着点头。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产业融合"一页写下新的思考:
"乡村振兴不是单一产业的突围,而是多元生态的共生。当茶香融入生活,当传统遇见创新,青山村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远处,又一批游客的大巴缓缓驶入村口。夏澜合上笔记本,整理了一下衣襟,迈步迎向前去。她知道,产业融合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