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危机再现,沉着应对(2 / 2)
洪水退去后的第三天,省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灾情。夏澜没有回避镜头,她带着记者走过满目疮痍的茶园、倒塌的表演台、泥泞的街道...但在每个受灾点,她都强调着重建计划。
"这片茶园虽然被淹,但我们发现被水浸泡过的茶树根部出现了特殊变化,已经请农科院专家来研究..."
"表演台会重建,而且会更坚固、更美观..."
"淤泥清理后,我们会重新规划排水系统,防止再次内涝..."
当晚,夏澜的采访在省台播出。她疲惫但坚定的面容,村民们互相扶持的画面,还有那句"青山不倒,绿水长流"的承诺,打动了无数观众。
第二天一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十几辆私家车开进村子,下来一群陌生人。领头的中年男子自我介绍:"夏书记,我们是看了新闻来的志愿者,帮你们清淤!"
紧接着,县里送来了救灾物资;市文旅局拨付了紧急修复资金;省农科院的专家也赶到,对那片"水浸茶"进行检测。
更令人惊喜的是,检测结果显示,被洪水浸泡48小时以上的茶树,因缺氧环境产生了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茶叶中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显着提高,口感更为醇厚。
"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水浸茶'!"农科院教授激动地说,"适当加工后,价值能翻十倍!"
夏澜眼前一亮:"我们能不能将这次灾害转化为特色?比如开发'灾后重生'主题旅游项目,让游客了解洪水如何造就了特殊茶叶?"
教授连连点头:"太有创意了!还可以做成科普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发生了逆转。有网友挖出"真实测评"账号与云山村某旅游公司的关联证据;洪水期间夏澜带领村民自救的画面被剪辑成短视频,点击量破千万;连最初发布谣言的媒体也发文致歉...
一周后,当夏澜正在指挥茶园清理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路边。下来的是云山村村支书老赵,脸色尴尬地递上一封信:"夏书记,这是我们村的道歉信...那件事是几个年轻人私自搞的,我们已经严肃处理..."
夏澜没有接信,只是平静地说:"老赵,竞争不是坏事,但要用正当手段。青山村欢迎良性竞争。"
老赵羞愧地低下头:"这次洪水,你们损失比我们大多了...我们想组织村民来帮忙..."
夏澜这才接过信:"谢谢。但不必了,我们已经挺过来了。"
送走老赵,夏澜召集团队开会:"危机还没完全过去。虽然舆论好转,但旅游恢复需要时间。我有个想法——"
她提出了"见证重生"计划:邀请老游客回村,全程参与重建;制作纪录片,记录灾后每一天的变化;开发"水浸茶"限量产品,附赠灾害与重建的故事册;甚至将部分洪水痕迹保留,作为"抗灾记忆点"...
"这能行吗?"小李有些怀疑,"游客会来看一片废墟?"
"不是看废墟,是看希望。"夏澜坚定地说,"人们爱的不仅是青山村的美景,更是这里的人和故事。"
计划启动后,反响出乎意料的好。第一批回村的游客中,有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年轻父母,有来写生的美院学生,甚至还有专程来研究"水浸茶"的茶商...他们不仅参与清理工作,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见闻,成为青山村的"民间宣传大使"。
一个月后,当第一盒"重生·水浸茶"礼盒下线时,夏澜组织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礼盒里除了茶叶,还有记录洪水与重建过程的照片册,以及每位参与者的感言。
"这是青山村的新起点。"夏澜在仪式上说,"我们不仅重建了家园,还发现了新的特色。感谢危机,让我们更强大!"
张德福老人捧着新茶,老泪纵横:"活了七十多年,头一回知道,茶树被水泡过还能因祸得福..."
李婶的民宿是第一批恢复营业的。她在门口挂上了新招牌:"风雨客栈",里面陈列着洪水照片和救灾工具,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
最令人惊喜的是省电视台的决定——他们将青山村灾后重建的故事制作成三集纪录片,在全国播放。节目播出后,咨询电话被打爆,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甚至有不少人专程来"学习抗灾经验"。
危机过去两个月后,青山村不仅恢复了元气,旅游收入还比灾前增长了30%。"水浸茶"成为高端抢手货,"抗灾旅游"成了新品牌,村民的凝聚力也达到了空前高度。
一个晴朗的傍晚,夏澜站在重建好的茶艺表演台上,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茶山和络绎不绝的游客,心中感慨万千。小林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新泡的"水浸茶"。
"夏书记,尝尝,今年的新茶。"
夏澜抿了一口,茶汤入口微苦,回甘却格外绵长。像极了这两个月的经历——历经苦涩,终得甘甜。
"对了,"小林突然说,"那个'真实测评'账号被封了,云山村那边也派人来道歉,说要请你去交流经验呢。"
夏澜笑了笑:"告诉他们,随时欢迎。乡村振兴不是零和游戏,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夕阳西下,茶山的轮廓在余晖中格外清晰。夏澜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有了这次危机的考验,青山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稳健、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