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产品创新,满足需求(1 / 2)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青山村新落成的游客中心前。夏澜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沓五颜六色的留言卡,眉头微蹙。这是过去一个月游客留下的建议和意见,她一张张仔细阅读着。
"景色很美,但体验项目太少..."
"想带小孩体验采茶,但没有适合孩子的活动..."
"茶叶很好喝,想带些特别的纪念品回去..."
夏澜将这些卡片分类整理,贴在了会议室的白板上。九点整,村里的旅游发展团队成员陆续到来——老茶农张德福、民宿老板娘李婶、返乡青年王伟、电商小刘,还有几位新加入的村民。
"大家看看这些留言。"夏澜指着白板,"我们的乡村旅游有了基础客流,但游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集思广益,开发些新产品。"
会议室里一时沉默。李婶搓着围裙边,小声嘀咕:"咱就会种茶、做饭,还能搞啥新花样?"
王伟刷着手机,突然抬头:"我在小红书看到别的茶园有采茶体验,挺火的。咱们也可以搞啊!"
"采茶?"张德福皱起眉头,"茶叶是金贵东西,让外行乱摘还得了?"
眼看讨论要陷入僵局,夏澜从包里拿出几样东西摆在桌上:一块茶染的布、一包茶点、一个竹制的茶叶罐。
"我调研过周边景区,发现大家都在做采茶体验,我们得有点不一样的。"她指着茶染布,"比如这个,是用咱们村的茶叶做的天然染色。城里人现在最喜欢这种纯天然手作体验。"
李婶好奇地摸了摸:"这布颜色真特别,茶还能染色?"
"不仅能染色,还能做吃的。"夏澜打开那包茶点,"这是我跟县里糕点师傅学的茶香饼,用了咱们的绿茶粉。"
张德福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嗯!有茶香又不苦,城里人肯定喜欢。"
夏澜见大家来了兴趣,趁热打铁:"我想了几个方向:一是体验类,比如茶染、茶点制作;二是文化类,比如张叔可以给游客表演传统茶道;三是特色产品,比如开发茶系列伴手礼。"
小刘举起手:"夏书记,我在网上看到有种'星空露营'特别火。咱们村后山视野开阔,能不能搞茶园露营?"
"好主意!"夏澜眼前一亮,"茶园晚上别有风味,再配上张叔的茶道表演..."
张德福连忙摆手:"我可不会表演!一辈子就会种茶、制茶。"
"您不需要表演,就做您平时做的。"夏澜柔声说,"您不知道,您炒茶时那专注的样子,本身就是最美的风景。"
会议结束时,大家初步确定了几个新产品方向。夏澜将任务分配下去:王伟负责设计露营项目,李婶研究茶点,小刘开发电商产品,张德福准备茶道展示,她自己则主攻茶染体验。
一周后,首批新产品试水。周末的游客比平时多了不少,夏澜在游客中心门口支起茶染体验摊。几口大缸里泡着不同浓度的茶汤,旁边摆着白布、手帕、T恤等坯料。
"茶染体验,每人30元,作品可带走!"小刘卖力地吆喝着。
很快,一群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夏澜耐心示范如何折叠布料、用皮筋扎出花纹,再浸入茶汤。当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茶染作品展开时,年轻人发出阵阵惊叹。
"太神奇了!茶汤竟然能染出这么漂亮的颜色!"
"我要发朋友圈!这比买纪念品有意义多了!"
不远处,李婶的茶点摊也排起了队。她按照夏澜教的配方,做了茶香馒头、茶酥饼,还自创了茶香卤蛋。香气四溢的摊位前,游客们争相购买。
"大婶,这馒头怎么有股清香?"一位游客好奇地问。
"加了咱们青山茶粉!"李婶骄傲地回答,"夏书记请师傅教的,独家配方!"
午后,王伟带领第一批露营体验者前往茶园。他在视野最佳的位置搭了几顶帐篷,还贴心准备了驱蚊茶包和简易茶具。
"晚上七点,张师傅会在那边平台表演传统茶艺。"王伟指着不远处一个竹制平台,"之后大家可以一边品茶,一边观星。"
然而,傍晚的茶艺表演却出了状况。张德福站在平台上,面对二十多位期待的目光,紧张得手脚僵硬。原本熟练的冲泡动作变得生硬,讲解也结结巴巴。表演草草结束,游客们难掩失望。
"夏书记,我不行..."活动结束后,张德福懊恼地蹲在角落,"一辈子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耍过..."
夏澜递给他一杯茶:"张叔,您不是'耍',是分享。您想啊,您爷爷那辈的手艺,要是失传了多可惜?"
张德福捧着茶杯,沉默良久:"那我...再试试?"
第二天,夏澜调整了方案。她把茶艺表演改成了"老茶农的一天",让游客围观张德福日常的采茶、晒青、炒制过程,不做刻意表演。没想到,这种原生态的形式反而大受欢迎。张德福在熟悉的劳作中渐渐放松,甚至主动回答游客的问题。
"老爷子,这铁锅炒茶手法有什么讲究?"一位摄影爱好者边拍边问。
"嘿,这可多了!"张德福来了精神,"火候、手法、时机,差一点味道就不同..."
他的讲解生动朴实,配上娴熟的手法,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有人全程录像,发到视频平台上,竟获得了几万点赞。
周末结束,新产品试水成绩喜人。茶染体验参与人数超预期,李婶的茶点全部售罄,茶园露营虽然只有五顶帐篷,但预订已经排到了下个月。唯一不足的是茶艺表演,但夏澜已经有了改进想法。
周一总结会上,大家兴奋地分享着数据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