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设施升级(1 / 2)
清晨,新村游客中心的大屏上闪烁着实时数据——今日预约人数已突破5000人。夏澜站在入口处,看着第一批游客佩戴上全新的AR智能手环。
“欢迎来到‘活着的非遗村’。”手环发出柔和的提示音,随即投射出一位虚拟向导——一位身着古装的少女,眉眼间竟与周婶年轻时颇有几分相似。
“这是AI根据周婶年轻时的照片生成的‘文化使者’。”技术员小林介绍道,“她能根据游客的兴趣推荐路线,还能实时翻译方言讲解。”
一位法国游客好奇地触碰手环,向导立刻切换成法语模式:“您对陶艺感兴趣?王老爷子的工坊正在演示‘冰裂纹’绝技,要现在导航过去吗?”
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手环不仅能识别展品,还能“唤醒”隐藏内容——当一位小女孩对着古井挥手,井口突然浮现全息投影,讲述着百年前村民取水的故事。
“这不是科技,是让科技讲故事。”夏澜微笑。
停车场曾是游客最头疼的地方,如今却成了“非遗彩蛋区”。
“您的车牌号是‘沪A·1234’,系统检测到您来自上海。”智能停车系统发出提示,“推荐您停放在‘江南园林区’,附近有苏绣体验馆。”
当游客停好车,地锁自动升起,地面LEd灯带亮起,形成一条“文化引导路径”——灯光颜色随区域变化,红色指向陶艺工坊,青色指向药草园,金色则通往非遗美食街。
更绝的是,停车费可以用“文化积分”抵扣——只要参与任意一项非遗体验,就能获得积分,甚至免费停车。
“我们不想让停车只是停车,而是旅程的第一站。”夏澜说。
中午,游客们涌入新开的“智能膳坊”。这里没有服务员,只有一排排智能餐台。
“请选择您的口味偏好。”屏幕显示选项:“传统原味”、“创新融合”、“健康轻食”。
一位游客点击“传统原味”,系统立刻推荐周婶认证的药膳套餐,并附上AR演示——每道菜的烹饪过程、历史渊源,甚至周婶年轻时采药的影像。
“这碗鸡汤里的药材,是我三十年前在后山采的。”全息投影里的周婶笑着说,“现在山里不让乱挖啦,但我们自己种的一样好!”
更贴心的是,餐后系统会根据游客的健康数据(如心率、步数)推荐“定制茶饮”——如果走累了,会送上安神的花草茶;如果还在兴奋状态,则推荐提神的古法薄荷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