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危机再化解(1 / 1)
台风预警的红色警报在控制中心大屏上闪烁。夏澜盯着卫星云图——今年第9号台风\"山猫\"正在南海加速旋转,气象模型预测其路径将直穿新村所在山谷。更棘手的是,社交媒体监测系统同时亮起红灯,#新村非遗造假#的话题正在热搜榜急速攀升。
\"夏总!\"徐明冲进指挥室,手里攥着刚打印的检测报告,\"第三方机构公布了所谓的'证据',说我们的冰裂纹瓷器用的是化学制剂...\"
夏澜接过文件,指尖在关键数据栏停留。这份报告的蹊跷之处在于,它刻意混淆了环保釉料与工业化学品的概念。她立即调取原料溯源记录,却发现数据库遭到黑客攻击,最近三个月的采购凭证全部丢失。
\"双线作战。\"夏澜的声音像淬火的钢,\"启动'长城'和'诺亚'双预案。\"
舆情指挥室的屏幕上,负面话题正以每分钟上千条的速度扩散。某知名收藏博主发布的\"打假视频\"播放量已破千万,画面里\"专家\"用试剂滴在瓷器上,立刻泛起可疑的泡沫。
\"查到这个博主了。\"林小雨调出资金流水,\"上周收到境外某文化基金会的大额转账。\"
夏澜没有立即澄清。她点开加密文件夹,调出王老爷子工作室的监控录像——那是三天前的深夜,老人佝偻着腰在窑口前反复试验新釉料,失败品堆成了小山。视频右下角的时间戳和温湿度数据,都是无法伪造的铁证。
\"先发这个。\"她将视频传给公关团队,\"标题就叫《凌晨四点的冰裂纹》。\"
当真情实感的画面席卷全网时,夏澜放出了第二招——她联系三个月前购买过瓷器的顾客,邀请他们带着作品到指定检测机构复检。直播镜头前,三百件瓷器同时接受检测,全部合格。而最戏剧性的是,某位化学教授粉丝自发做了对比实验,证明\"打假视频\"用的根本就不是新村正品。
\"这是有组织的商业诋毁!\"消费者协会的声明比预想来得更快。当警方介入调查时,幕后黑手已经浮出水面——某跨国工艺品集团,正是他们资助了那家所谓的\"第三方机构\"。
台风登陆前24小时,新村启动了史上最严密的防灾系统。无人机群升空巡查,在易塌方区布设传感器;智能民宿的防爆玻璃自动锁死,排水系统开启最大功率;连非遗工坊的珍贵原料都被转移到地下保险库。
但最令人揪心的是村东的古窑群——这些宋代遗址经不起强降雨冲击。夏澜连夜调来军用级防水布,却遭到文物保护局的反对:\"覆盖会破坏遗址原貌!\"
凌晨三点,风雨渐强。夏澜站在摇摇欲坠的观测台上,突然想起王老爷子说过的话:\"老窑不怕雨,怕的是水积在窑眼里。\"她立刻拨通沈毅的电话。
两小时后,某军工实验室的特殊材料紧急运抵——这是种类似蜘蛛丝的超细导水纤维,能像蛛网般覆盖遗址表面,雨水会顺着微观沟槽流走却不留痕迹。当文物保护专家看到这\"透明蛛网\"在暴雨中工作的场景时,连连感叹:\"这哪是防灾,简直是艺术!\"
台风过境的夜晚,夏澜在指挥中心守着十几个监控画面。突然,东区水库的警报响起——水位即将漫过警戒线。她果断启动\"龙吐水\"预案,智能水闸开启的瞬间,蓄积的洪水被导入新建的\"非遗水景园\",化作一场人工瀑布秀。直播这场\"化灾为景\"的短视频,意外冲散了舆论阴霾。
风雨稍歇,夏澜立即组织\"透明工坊\"活动。游客可以随时突击参观任何生产环节,甚至亲手参与釉料调配。王老爷子干脆在窑边支起直播设备,全天候展示烧制过程。
\"老爷子,您不嫌烦啊?\"有游客看着镜头前专注的老人。
\"怕人看的,都是假把式。\"老人头也不抬,将刚成型的泥坯转了个角度,\"真的东西,越磨越亮。\"
与此同时,夏澜将危机应对过程整理成《非遗保卫战白皮书》,主动公开所有技术标准和防伪措施。最绝的是她推出的\"瑕疵品博物馆\"——专门展出烧制失败的作品,每件都标注着失败原因和改进过程。这个反其道而行的举动,反而让新村的信誉度飙升。
台风过后的第七天,阳光穿透云层。夏澜站在修复好的古窑前,看着工作人员安装最后一块导水纤维。手机震动,沈毅发来消息:\"军方想采购'蛛网'技术,用于边境文物保护。\"
她望向远处——王老爷子正带着游客用台风刮落的树枝烧制特殊釉彩,周婶则用暴雨催生的野草熬制新配方。这场危机带给新村的不仅是损失,更淬炼出独特的抗风险能力。
当夕阳将废墟镀上金色,夏澜在灾后重建会上宣布了意外决定:\"我们要建一座'危机纪念馆',把这次台风和风波的记忆,都变成非遗传承的一部分。\"
台下,刚经历风雨洗礼的村民们用力鼓掌。他们知道,这个村庄最珍贵的非遗,不仅是那些可见的技艺,更是这种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