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进度跟踪,及时调整(2 / 2)
\"夏总,您该休息了。\"徐明递来一杯热茶,\"已经连续工作十六小时了。\"
夏澜接过茶杯,眼睛仍盯着屏幕:\"等这批瓦当的烧制曲线稳定下来。\"她的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把王老爷子送回去休息,老人家不能熬夜。\"
\"他坚持要等第一炉成品出来。\"徐明无奈道,\"说要看机器能不能'学到他手艺的魂儿'。\"
凌晨三点,第一炉混合工艺瓦当终于出炉。当通红的窑门打开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王老爷子颤巍巍地捧起一块瓦当,对着灯光仔细端详。釉面下,莲花纹的每一根线条都流淌着古朴的韵味,却又比纯手工制品更加规整。
\"成了!\"老人突然高喊,声音洪亮得不像八十岁的人,\"机器有机器的准头,人手有人手的灵气,合在一块儿,反倒比单干的强!\"
夏澜长舒一口气,这才感觉到太阳穴的刺痛。她悄悄退到工棚角落,从包里掏出药片干咽下去。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忘记吃降压药了。
两天后,市长视察团步入焕然一新的文化广场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传统纹样的瓦当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块都独一无二却又和谐统一。夏澜站在人群后方,看着王老爷子自豪地向市长介绍\"古今结合\"的新工艺。
\"夏总。\"陈岩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侧,声音压得很低,\"东南角的地质复查结果出来了,情况比预想的复杂。\"
夏澜的表情丝毫未变,依然保持着完美的微笑:\"多复杂?\"
\"地下水位异常升高,可能和上周的暴雨有关。如果继续按原计划施工...\"陈岩递过平板,上面显示着地质雷达图像,\"这个区域在三个月内发生沉降的概率是87%。\"
市长正在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周围掌声雷动。夏澜的大脑却在飞速运转,调出整个重建区的立体模型。东南角是规划的社区医院所在地,已经完成地基浇筑。
\"通知设计部、工程部和所有相关分包商,\"她的嘴唇几乎不动,\"今晚八点,紧急会议。准备b、c两套修改方案。\"
掌声再次响起,夏澜自然地融入人群,仿佛刚才那段对话从未发生。但当市长邀请她上前介绍经验时,敏锐的人会发现她握话筒的指节微微发白。
当晚的紧急会议上,气氛凝重得像结冰。工程总监指着结构图声音发颤:\"如果现在修改医院地基设计,至少要延误两周!医疗设备都已经下单了!\"
\"比起建成后地基下陷,两周延误算什么?\"夏澜调出新的设计方案,\"采用桩基托换技术,绕过软弱地层。虽然成本增加20%,但可以保证五十年内的稳定性。\"
\"那些已经浇筑的混凝土怎么办?\"财务总监脸色发青。
夏澜点击屏幕,显示出一家环保回收企业的资料:\"破碎后用作路基材料,能回收60%的成本。\"她环视众人,\"明天开始三班倒,把延误的时间抢回来。\"
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徐明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夏总!工艺美院那边...他们改进了陶瓷配方,瓦当的烧制时间可以缩短40%!\"
夏澜的眼睛一亮:\"立刻联系王老爷子,问他——\"
\"不用问了,\"徐明笑着举起手机,屏幕上显示老人竖起大拇指的照片,\"他说'早就该这么干'!\"
深夜,夏澜独自站在重建区的中央监控室里。墙上的大屏幕显示着各个工地的夜间施工画面:文化广场上,工人们正在安装最后一批装饰瓦当;医院工地上,打桩机的重锤有节奏地撞击着地面;更远处,商业街的玻璃幕墙在探照灯下闪闪发光。
她打开进度跟踪系统,红色的滞后项目已经减少到三个。点击\"优化建议\"按钮,AI给出了十七种调整方案。夏澜却关掉了界面,转而调出最初的手绘规划图——那上面还有导师用红笔写下的批注:\"记住,进度管理的本质是预见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手机震动起来,是董事会发来的邮件。出乎意料,这次的主题是\"关于进度管理的经验分享邀请\"。夏澜轻笑一声,回复道:\"乐意之至。建议主题定为:'当传统遇见科技——论动态调整的艺术'。\"
窗外,第一缕晨光已经染红了天际。夏澜戴上安全帽,走向机器轰鸣的工地。她知道,今天又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但这一次,她握有决胜的筹码——那就是在变化中不断调整的脚步,永远比计划快上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