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文化传承,融入重建(2 / 2)
考古队员调整灯光角度:\"大部分清晰可辨...这里提到村子的布局讲究'山水相依',建筑要'随形就势'...\"
夏澜猛地站起身,差点碰倒身边的工具架。她快步走到遗址边缘,眺望整个重建区域的地形图,又回头看向石碑,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成形。
第二天清晨,重建指挥部的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夏澜的新方案投影在屏幕上——整个新村的布局完全改变了,不再是整齐划一的现代网格,而是依循地势起伏,形成自然流畅的曲线。
\"这...这等于推翻之前所有规划!\"工程总监声音发颤。
夏澜指向投影:\"根据石碑记载,原始村落布局顺应自然地形,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和微气候。\"她切换幻灯片,\"我们模拟发现,这种布局夏季能降低地表温度3-5度,雨季排水效率提高40%。\"
财务总监扶了扶眼镜:\"但重新设计意味着...\"
\"意味着我们可以节省大量土方工程和人工排水设施。\"夏澜早有准备,\"长远来看,这种布局的维护成本更低。\"
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王老爷子在徐明的搀扶下走了进来。老人径直走到屏幕前,盯着那幅仿古布局图看了许久,突然转身对夏澜深深鞠了一躬。
\"丫头,老头子错怪你了。\"他直起身时眼中闪着泪光,\"这才是我们村该有的样子。\"
夏澜连忙扶住老人:\"王爷爷,是我们要感谢您和石碑的提醒。\"她转向与会者,\"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理解先人的智慧,让它在新环境中焕发生机。\"
一周后,重建工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传统匠人们穿梭在各个工区,指导年轻工人如何将现代材料与传统工艺结合。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化广场中央,那块明代石碑被精心保护在特制的玻璃展柜中,周围是按照碑文复原的水系景观。
夏澜站在广场边缘,看着工人们安装最后一块雕刻着传统纹样的地砖。徐明匆匆走来,递给她一份文件:\"夏总,董事会回复了。\"
夏澜翻开文件,预料中的责难并未出现。相反,董事会批准了她增加文化元素的提案,还额外拨了一笔款用于建设工匠学堂。
\"怎么回事?\"她惊讶地问。
徐明神秘地笑了:\"您看最后一页。\"
文件末尾附着一份媒体报道的截图,标题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废墟上崛起的文化新村》。文章旁边配着王老爷子站在石碑前竖起大拇指的照片,点击量已经突破百万。
\"还有这个。\"徐明又递过手机,屏幕上显示着社交媒体热搜榜,#最美重建村#话题已经登上前三。
夏澜长舒一口气,望向广场另一侧——几位老人正手把手教年轻人制作传统瓦当,阳光下,他们手中的陶土闪耀着温暖的光泽。更远处,新建的博物馆钢结构已经封顶,檐角处的飞檐造型既保留了古韵,又融入了现代流线型设计。
手机突然响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澜澜,你爸的老同学周教授看到新闻了,他说想介绍几位非遗保护专家给你认识。\"
夏澜正要回复,忽然注意到广场角落有个熟悉的身影。陈岩正蹲在水系景观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一块石头的角度。她走过去,发现这位年轻地质学家居然在帮景观设计师摆放观赏石。
\"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夏澜打趣道。
陈岩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爷爷是石匠...小时候跟着学过一点。\"他指向水中的石组,\"这些石头的位置会影响水流声音,古人讲究'八音协畅'...\"
夏澜若有所思地看着水面上泛起的涟漪。重建工作开始以来,她第一次感到如此清晰的成就感——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重生。
傍晚时分,夏澜独自来到即将完工的工匠学堂。夕阳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上投下精美的光影。她轻轻抚过那些由数控机床雕刻、又经老师傅亲手打磨的木质构件,感受着机器精度与手工温度的神奇融合。
窗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夏澜望去,看见一群小学生正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工地,他们手中的素描本上画满了传统纹样。更远处,新建的民居屋顶上,太阳能板与传统瓦片和谐共存,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芒。
夏澜取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发给了远在海外的导师。配文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您说的对,真正的可持续建筑,必须扎根于文化的土壤。\"
夜色渐深,工地的灯光一盏盏亮起。夏澜站在高处俯瞰,整个重建区域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现代建筑的骨架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