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创新发展,永不止步(2 / 2)
"就讲真实的经历。"夏澜微笑,"您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就怎么说。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王屠户搓着手,犹豫了半天,终于点了点头:"成!为了村子,我试试看。"
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与常规救灾不同,青山村的每项工程都兼顾了实用性和旅游价值。清淤的同时设计徒步路线,修桥的同时规划观景平台,建房的同时考虑游客体验...
最引人注目的是"废墟咖啡馆"项目。夏澜选择了三栋受损严重的老屋,保留其基本结构和部分洪水痕迹,内部改造成现代风格的咖啡空间。新旧对比强烈,却又意外和谐。墙上的水位线标记、屋顶被冲垮后补上的透明玻璃、用残木制作的桌椅...每个细节都讲述着抗灾故事。
项目公开后,意外引发了网络热议。"青山村废墟咖啡馆"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无数网友被这种"将伤痕转化为美"的理念打动。众筹通道开通仅三天,就筹集了八十多万元,远超预期。
省里也高度重视青山村的创新实践。"韧性乡村"试点专项资金很快到位,还派来了专家团队驻点指导。县电视台制作了专题报道,称这是"灾后重建的新思路"。
一个月后,青山村部分区域重新开放。与预期相反,游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为媒体的广泛报道吸引了更多好奇的参观者。
"这就是洪水冲过的痕迹吗?"一个小女孩指着咖啡馆墙上的水渍线,好奇地问。
"是的。"夏澜蹲下身,轻声解释,"洪水最高就到这条线,当时水已经漫过屋顶了。"
"那你们害怕吗?"小女孩睁大眼睛。
夏澜笑了笑:"害怕,但我们更团结。你看那边的照片,全村人一起抗洪的场景..."
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游客们对青山村的抗灾故事表现出浓厚兴趣,王屠户的"抢险经历分享会"场场爆满,原本羞于开口的老汉,现在讲得绘声绘色,成了村里的"明星讲解员"。
张婶也没闲着。洪水冲走了她珍藏多年的食谱,在夏澜鼓励下,她不仅重新整理了出来,还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将食谱数字化,配上制作视频,做成"张婶厨房记忆库",成为民宿的特色体验项目。
更令人惊喜的是创新业态的涌现。李浩带领几个返乡青年成立了"乡村创新实验室",开发出"AR洪水模拟数字村民"等互动项目。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看到虚拟的洪水场景,也能认养一棵树、一块田,通过摄像头实时观看生长情况。
夏澜还策划了"共建青山"系列活动,邀请游客参与简单的重建劳动——种一棵树,砌一段墙,画一幅壁画...每个参与者都会获得电子证书和永久纪念牌。活动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很多家庭专程前来"打卡"参与。
重建两个月后,青山村迎来了一个特殊考察团——国家减灾委的专家们。他们详细考察了青山村的创新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
"将防灾减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这是全国首创!"领队的专家赞叹道,"特别是'韧性旅游'的理念,值得在全国推广。"
夏澜趁机提出了更大胆的想法:将青山村打造为"韧性乡村"培训基地,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专家们的支持,承诺帮助对接更多资源和政策。
考察结束当晚,夏澜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俯瞰夜幕下的青山村。灯光勾勒出村庄的轮廓,被洪水洗礼过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远处,"废墟咖啡馆"的灯光温暖而明亮,游客们的笑声随风飘来。
李浩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夏书记,咱们的'数字村民'系统已经有三千多注册用户了,好多人在问什么时候能开通民宿预订。"
"再等等。"夏澜接过茶杯,"等'韧性体验中心'建好,我们要给游客一个完整的'重生之旅'体验。"
她望向更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那里将建成全国首个"乡村防灾体验中心",游客不仅可以学习防灾知识,还能参与模拟抗灾演练。这个项目已经获得了省科技厅的专项支持。
"夏书记,你当初怎么会想到这些点子的?"李浩好奇地问。
夏澜抿了口茶:"洪水冲垮了我们的房子,但冲不垮我们的精神。我想让游客感受到的,正是这种'毁而不倒'的韧性。这不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精神吗?"
李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月光下,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重建一新的村道上。
第二天清晨,夏澜早早来到村委会。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新方案——《青山村"韧性旅游"二期规划》。她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从灾后重建到永续发展,打造中国韧性乡村典范..."
窗外,朝阳升起,照亮了青山村的新一天。夏澜知道,这场重建不仅是修复伤痕,更是一次蜕变重生。而青山村的创新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