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发展规划,更上一层(2 / 2)
"还有这个。"她神秘地拿出一份意向书,"省文旅集团看中了我们的规划,愿意投资共建研学基地,但必须确保文化原真性和生态保护。"
一周后的县级答辩会上,青山村的规划引起轰动。评委们盛赞其"既有战略高度,又接地气",特别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平衡的设计,被作为典范在全县推广。
"夏澜同志,"答辩结束,县委书记特意留下她,"你们这个规划,我看不止县级水平,完全可以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试点。"
带着这份肯定,夏澜回村立即启动了"规划落地百日攻坚"。第一个变化是成立了"村民议事厅",每月邀请村民代表讨论规划进展,收集意见建议。
第一次议事会上,李婶的提议让人眼前一亮:"咱们能不能搞个'亲子茶艺课'?城里孩子来玩,家长最愁没处学东西。"
这个建议被迅速采纳。两周后,"小小茶博士"课程上线,包含采茶、识茶、泡茶等简单有趣的环节,最后颁发可爱的证书。首批20个名额秒光,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
张德福老人则带着徒弟们开始整理《青山茶道》教材。他们白天照常劳作,晚上围炉夜话,将几十年的经验转化为文字和影像。县文化馆派来专业团队协助,用3D扫描记录老人的每一个手法细节。
"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上电视哩!"老人看着屏幕上自己炒茶的立体影像,笑得合不拢嘴。
最忙碌的是王伟的科技团队。他们要在三个月内完成智慧茶园一期建设,安装上百个传感器,搭建数据中心。年轻人们昼夜奋战,常常工作到凌晨。
"夏书记,你看!"一个深夜,王伟兴奋地叫住巡查的夏澜。他演示了新建的系统——轻点平板,任意一块茶园的土壤湿度、光照强度、茶叶长势等数据实时呈现。
"不止如此。"王伟滑动屏幕,"游客扫商品二维码,能看到这包茶的所有信息,甚至能调出采摘当天的天气情况和茶农寄语。"
夏澜眼前一亮:"这就是差异化竞争力!别人模仿得了形式,模仿不了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加科技赋能。"
百日攻坚结束时,青山村焕然一新。游客中心新增了数字化展示区;茶园里竖起智慧监测牌;民宿统一了服务标准但保留各家特色;连村口的小卖部都改造成了文创驿站。
但夏澜清楚,硬件改造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村民观念的转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她组织了"服务质量提升月",邀请专业培训师驻村指导,从微笑弧度到语言表达,从危机处理到特色营造,事无巨细。
起初,不少村民抵触这种"条条框框"。李婶就抱怨:"我做了几十年人,还要学怎么笑?"
夏澜没有强求,而是安排了一次暗访体验。让村民以游客身份去周边先进村考察。看到别人家的服务水准后,李婶主动报名了礼仪课程:"可不能让人比下去!"
元旦前夕,青山村迎来了规划实施后的第一次大考——全省乡村旅游现场会。来自各地的一百多位干部和专家将实地考察青山模式。
考察日恰逢大雪初晴。银装素裹的茶山美如画卷,考察团成员们赞叹不已。在智慧茶园,王伟演示了如何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茶树生长;在文化体验馆,张德福老人的全息影像为客人讲解古法制茶精髓;在民宿区,李婶端出融合法式风味的茶点,讲述着青山村与国际接轨的故事...
总结会上,省文旅厅领导高度评价:"青山村的规划实施,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城市化,也不是标本化,而是让乡村成为更有魅力的乡村。"
当晚的庆功宴上,村民们举杯欢庆。夏澜却悄悄离席,再次登上观景台。夜幕下的青山村灯火璀璨,比星空更明亮。
王伟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夏书记,想什么呢?"
"想未来。"夏澜轻声说,"今天的成绩只是起点。五年后,你猜青山村会是什么样子?"
王伟笑了:"肯定会更好。不过..."
"不过什么?"
"您得先休息几天。这三个月,您瘦了八斤。"
夏澜摸摸脸颊,确实有些凹陷了。但她心里充盈着前所未有的踏实感。有了科学的规划,有了村民的共识,有了落地的项目,青山村的未来,正如这满山茶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回到办公室,她在规划书的扉页上郑重写下:"乡村振兴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接力。我们这一棒,要跑得稳,更要传得好..."
窗外,新年的钟声隐约传来。茶山在月光下静静伫立,仿佛也在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