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灾后恢复,重建家园(2 / 2)
物资分发持续到深夜。当最后一位村民领到帐篷和食物时,夏澜才松了口气。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临时住处——村委会的休息室,却发现桌上放着一个保温盒,里面是李婶亲手做的茶香馒头和一碗热腾腾的姜汤。纸条上写着:"夏书记,吃饱了才有力气带我们重建家园。"
简单的一顿饭,却让夏澜吃得热泪盈眶。她翻开笔记本,在今日工作记录下补上一行字:"村民的信任,是最珍贵的财富。"
第二天天刚亮,重建工作全面展开。工程队分三路行动:一队清理村道淤泥,一队抢修水电,一队评估危房。村民们也自发组织起来,妇女们负责做饭送水,老人们照看孩子,青壮年全力配合施工。
夏澜穿梭在各个作业点,协调进度,解决问题。中午时分,她接到李教授的电话:"夏书记!检测结果出来了,'水浸茶'的品质远超预期!不仅内含物质丰富,还产生了罕见的芳香物质!省里决定将青山村列为'特殊茶种研究基地'!"
好消息如同强心剂,让全村人干劲倍增。下午,又一支援助队伍到来——十几辆私家车组成的志愿者车队,车上贴着"心系青山,共渡难关"的标语。他们是看到新闻报道后自发前来的市民,带着工具和物资,准备帮忙清理淤泥。
领头的是一位中年企业家:"夏书记,我是'青山绿茶'的忠实粉丝。听说茶园受灾,我带着员工来帮忙!"
夏澜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这支生力军的加入,大大加快了清淤进度。到傍晚时,主干道已经恢复通行,被淹的民宿也完成了初步清理。
第三天,重建工作进入新阶段。省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夏澜没有刻意安排,只是让记者如实记录村民们的劳作场景。
镜头前,张德福老人小心翼翼地为一株受损茶树修剪枝叶;李婶和妇女们在临时灶台前烹制大锅饭;王伟操作无人机巡视全村;孩子们也排着队,传递着一块块清理出来的砖石...
当晚,这段名为《青山不倒》的新闻片在省台播出,朴实无华的画面感动了无数观众。夏澜的手机开始响个不停,有询问捐款的,有报名当志愿者的,甚至还有茶商提前预订"水浸茶"的。
第四天早晨,一个意外惊喜降临。五辆旅游大巴开进村子,下来一百多名游客。带队的是市旅行社的老总:"夏书记,我们是来参加'灾后重建体验游'的!这些游客看了新闻,特意报名来帮忙,顺便学习青山村的精神!"
夏澜起初有些犹豫:"可是现在村里条件很差..."
"我们要的就是真实体验!"一位游客高声说,"能参与青山村的重建,是我们的荣幸!"
就这样,"重建体验游"意外启动。游客们参与清淤、修复茶园、整理民宿,晚上则住在临时帐篷里,听村民们讲述洪灾当夜的故事。这种独特的"共患难"体验,反而让游客们倍感珍惜。
一周后,青山村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主干道焕然一新,受损较轻的民宿重新开业,茶园里大部分茶树得到抢救。更令人振奋的是,省农科院与青山村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开发"水浸茶"品牌。
夏澜召集村民开会,宣布重建计划进入第二阶段:"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恢复原状,更要借这个机会升级改造。"
她展示了重建规划图:被冲毁的茶艺表演台将重建为更坚固的"抗洪纪念台",保留部分洪水痕迹作为教育展示;受灾最重的茶园将开辟为"水浸茶"科研基地,游客可以参观特殊制茶过程;村道排水系统将全面升级,防洪能力提高三倍...
"还有,"夏澜补充道,"我提议将每年洪水发生的这一天定为'青山重生节',纪念我们共同抗击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
村民们热烈鼓掌通过。张德福老人站起来,声音哽咽:"我这辈子经历过三次大洪水,每次都是哭天喊地,家破人亡。只有这次...只有这次,我们把灾难变成了好事!"
重建工作继续推进。第二十天,游客中心重新开放,新增了"抗洪纪念馆";第三十天,"水浸茶"首批产品下线,包装上印着洪水日期和"浴水重生"的logo;第四十五天,省里拨付的防洪工程专项资金到位,永久性堤防开始修建...
两个月后的"青山重生节"上,村子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曾经的受灾现场变成了旅游景点,洪水记忆转化成了精神财富。更令人惊喜的是,"水浸茶"在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获得金奖,订单排到了第二年。
傍晚的庆祝宴会上,夏澜举杯致辞:"过去这两个月,我们经历了太多。但正是这场灾难,让我们发现了'水浸茶'的珍贵,让我们收获了社会各界的真情,也让青山村人更加团结..."
她看向台下——张德福老人骄傲地捧着金奖证书;李婶的"抗洪馒头"成了新招牌;王伟的无人机团队接到了县里的测绘合同;小林的新媒体账号粉丝突破百万...
"有人说青山村是因祸得福。"夏澜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但我要说,福不是天赐的,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倒青山村!"
掌声雷动,烟花绽放。夏澜抬头望向星空,心中默默记下:灾后重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青山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