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经验分享,共同进步(1 / 2)
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云溪村新落成的\"乡村振兴交流中心\"的玻璃幕墙上。夏澜站在门口,反复检查着手中的会议材料。今天是周边十二个村庄代表来学习经验的第一天,她几乎熬了个通宵,将云溪村的发展历程整理成系统化的案例。
\"夏书记,都准备好了!\"李强小跑过来,指着整齐排列的座椅和投影设备,\"每个座位都放了咱们编的《乡村旅游实操手册》。\"
夏澜翻开样书看了看——这本近百页的手册详细记录了云溪村从品牌打造、产品设计到危机应对的全过程,连失败教训都毫无保留地写了进去。最难得的是,手册最后还附上了各项收支的详细数据,包括初期投入、运营成本和收益分配。
\"会不会太详细了?\"李强小声问,\"有些数据别的村知道了,会不会...\"
\"就是要让他们知道真实情况。\"夏澜合上册子,\"乡村振兴不是零和游戏,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一辆中巴车缓缓驶入停车场。车门打开,十几个衣着各异的男女陆续下车,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名声在外的\"网红村\"。夏澜一眼就认出了领头的是县乡村振兴局的王主任,连忙迎上前去。
\"夏澜啊,今天我可是把咱们县最有潜力的村子代表都带来了!\"王主任热情地握住她的手,\"这位是青山村的张支书,他们那儿有千年古银杏;这是苗岭寨的龙阿妹,擅长苗绣;那边是...\"
夏澜一一握手问候,注意到这些村代表们神情各异——有的充满期待,有的将信将疑,还有几个明显带着不服气的神色。特别是来自\"古驿村\"的马支书,握手时力道大得让夏澜微微皱眉,眼神中透着审视的意味。
\"各位远道而来,辛苦了!\"夏澜微笑着引导大家进入交流中心,\"我们先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云溪村这两年的变化。\"
灯光暗下,屏幕上开始播放云溪村的蜕变历程:从破败的泥路到整洁的石板道,从冷清的院落到热闹的工坊,从村民茫然的表情到如今自信的笑容...短片的最后,定格在七仙女井旁,一群孩子跟着杨大爷学竹编的画面,阳光透过竹篾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短片结束,灯光亮起。夏澜注意到几位女性代表悄悄抹了抹眼角,就连一脸严肃的马支书也不自觉地点头。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分组讨论两个问题。\"夏澜走到白板前,\"第一,你们村最大的特色资源是什么?第二,发展中最担心的困难是什么?\"
代表们分成四组,热烈讨论起来。夏澜穿梭其间,倾听每个村的独特之处——青山村的古银杏林、苗岭寨的银饰工艺、古驿村的茶马古道遗址...每个村庄都有不输云溪村的宝藏,只是缺乏发掘和展示的途径。
讨论结束后,夏澜邀请各组分享。苗岭寨的龙阿妹第一个站起来,她身着传统苗族服饰,银项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们寨子的银器手艺传了十几代,但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学,怕没饭吃...\"
夏澜认真记录,突然灵光一闪:\"龙姐,你们有没有想过把银器制作变成体验项目?游客可以亲手打造一枚小戒指或吊坠,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或纪念日。\"
龙阿妹眼睛一亮:\"这...这能行吗?\"
\"当然!\"夏澜翻开手册中的一页,\"看,我们的竹编工坊就是这么做的。杨大爷最初也担心没人学,现在订单都排到三个月后了。\"
她转向其他代表:\"每个村的资源不同,但发展逻辑相通——找到核心特色,设计参与体验,讲好文化故事。\"
上午的理论分享结束后,夏澜带着代表们实地参观。杨大爷的竹编工坊、七仙女井的情景表演、古道徒步的AR导览...每到一处,都由村民自己讲解,朴实无华却充满真情实感。
在\"小小农场\",当看到城里孩子们兴奋地采摘自己种下的蔬菜时,青山村的张支书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我们那棵千年银杏,不该只让人远远拍照,而该围绕它设计活动——比如'银杏叶书签制作'、'古树祈福仪式'...\"
夏澜赞许地点头:\"正是这个思路!自然资源要转化为体验产品。\"
午餐安排在村民食堂,饭菜全是本地食材制作的农家菜,但摆盘和服务却达到了餐厅标准。代表们一边品尝,一边惊讶于这种\"土洋结合\"的精妙。
\"夏书记,\"古驿村的马支书终于放下戒备,主动坐到夏澜旁边,\"你们这个管理模式,是怎么让村民都听话的?我们村开会都凑不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