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活动举办,增添乐趣(2 / 2)
村口的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后来的车辆不得不沿着山路排起长龙。更让人惊讶的是,不少挂着省城牌照的车辆也在其中。
\"怎么回事?\"夏澜瞪大了眼睛,\"我们没在省里做宣传啊?\"
小张激动地掏出手机:\"你看这个!\"
屏幕上是一个点击量过百万的短视频——正是上午七仙女舞蹈的场景,配文\"发现一个神仙村落!传统文化活化石!\"。发布者是个旅游博主,粉丝量惊人。
\"这个博主我早上见过,\"小张指着远处一个戴墨镜的年轻人,\"他说要帮我们宣传,没想到这么火爆!\"
夏澜的心砰砰直跳。她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遇,但突如其来的客流也带来了压力——村里的接待能力有限,厕所、垃圾桶等设施都面临考验。
她立刻召集村干部开紧急会议,决定启动应急预案:调集所有可用的移动厕所;增加临时垃圾桶;动员更多村民开放家庭卫生间;甚至把村委会办公室都腾出来做休息区...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批游客依依不舍地离开时,夏澜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但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她又觉得一切都值得。
杨大爷的竹编制品销售一空,订单排到了下个月;李婶的酱鸭卖出了两百多只,不得不连夜赶制;连平时最腼腆的王嫂都兴奋地告诉夏澜,她的艾草糍粑被一个美食节目相中了,下周要来拍摄...
最让夏澜感动的是老支书的变化。活动结束后,他特意换上那件压箱底的中山装,带着几个村民清理场地。看到夏澜走过来,他停下手中的活,郑重其事地鞠了一躬:\"夏书记,今天我算是开眼了。咱们村这些老掉牙的东西,原来这么金贵!\"
夏澜连忙扶住他:\"赵叔,您别这样。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不,是你让我们明白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是破烂,是宝贝!\"老支书眼中闪烁着泪光,\"我活了六十多年,第一次觉得当个乡下人这么自豪!\"
夜色渐深,村民们陆续回家休息。夏澜独自走在石板路上,听着远处传来的欢声笑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转过一个弯,她看到文化展览馆还亮着灯,推门进去,发现杨大爷正在灯下专心致志地编织着什么。
\"杨大爷,这么晚还不休息?\"夏澜轻声问。
老人抬起头,脸上带着罕见的笑容:\"白天有个城里娃儿,学得特别认真,说想要个竹编笔筒。我答应今晚给他做好,明天让人捎去。\"
夏澜走近一看,那确实是个精致的笔筒,筒身上还编着\"学业有成\"四个小字。她突然想起什么:\"是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吗?他妈妈还买了您三个果盘。\"
\"对,就是他。\"杨大爷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间,\"那孩子有灵性,学得快。要是生在咱们村,我都想收他当徒弟了。\"
夏澜会心一笑。她知道,文化的种子已经悄然播下,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
回到住处,夏澜刚想休息,手机突然响起。是县旅游局局长打来的:\"夏澜啊,你今天可给咱们县争光了!省电视台看到网上的视频,决定后天来做个专题报道!你准备准备!\"
挂掉电话,夏澜躺在床上,疲惫和兴奋交织在一起。她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但此刻,她只想沉浸在这份喜悦中——为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也为那些重拾自信的村民们。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七仙女井的方向,似乎传来隐约的笑语声。夏澜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七个蓝色的身影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而井水中的玉簪,正闪烁着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