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成果分享(1 / 2)
夏澜站在晒谷场的高台上,眼前的景象让她屏住了呼吸——金紫色的\"锦绣金紫\"玉米堆成了一座小山,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村民们手拉着手围成圈,载歌载舞,欢快的唢呐声在山谷间回荡。
\"夏老师!快看!\"李婶挤过人群,高举着一穗特别饱满的玉米,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俺家那块薄地,亩产破了七百斤!\"
夏澜接过玉米穗,紫金相间的颗粒在她掌心滚动,沉甸甸的分量让人心安。这哪只是一穗玉米,这是三个月来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结晶,是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更是整个夏家村脱胎换骨的见证。
\"排队称重喽!\"张小虎敲着铜锣,声音洪亮得吓飞了一群麻雀。
村民们立刻排起长队,每家每户的代表捧着自家最好的收成,等待过秤。夏澜设计的这个环节不仅是为了记录数据,更是让所有人亲眼见证科技的力量。
\"王大有家,亩产六百八十三斤!\"
\"马老栓家,亩产七百零五斤!\"
\"李秀兰家,亩产七百二十八斤!\"
每报出一个数字,人群就爆发出一阵欢呼。李婶听到自己的名字时,猛地捂住嘴,眼泪顺着皱纹沟壑滚落。这个曾经的反对者,如今成了科技种田的标兵。
最令人意外的是马大爷。这个顽固的老头子,曾经对新品种嗤之以鼻,现在却偷偷抓了一把玉米粒,让它们从指缝间流下,听着\"哗啦啦\"的悦耳声响,老脸笑成了一朵菊花。
\"老马,你不是说这是'妖玉米'吗?\"有人打趣道。
马大爷哼了一声:\"你懂个屁!这是科学!\"他指了指晒谷场边新挂的横幅,上面\"科技兴农\"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夏澜微笑着看大家嬉闹。三个月前,她还担心生态协同种植太过复杂,村民们难以掌握。现在看来,这份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农民或许不懂高深的理论,但他们认得清实实在在的丰收。
\"夏老师!\"县广播站的小张记者挤过来,\"能谈谈您是怎么想到这种种植方法的吗?\"
夏澜刚要回答,李婶突然抢过话头:\"俺来说!\"她不知从哪掏出一个自制的扩音器——用铁皮卷成的喇叭,\"夏老师的法子叫'生态啥...啥...'\"她卡壳了,急忙从兜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生态协同种植!\"
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几行字,最上面是\"土壤微生物与作物共生关系\"。夏澜眼眶一热——这是她某次讲课的笔记,没想到李婶不仅记下来了,还随身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