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小说 >钢铁先驱 > 812交通问题

812交通问题(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古代的人们并不像现代人这般生活,他们缺乏汽车、公共汽车和火车等便捷快速的机动交通工具,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轻松抵达城市中各个遥远的地方。

因此,在古代,产业、经济和居住区域往往是相互混合的。

人们大多选择在工作的地方居住,并与周边的商贩进行交易,以此满足自已大部分的生活需求。

唯有娱乐部分是相对独立分开的,每当人们来到城镇,便会纷纷涌向各个剧院和巡回马戏团,寻求身心的愉悦与放松。

“嗯,这着实是我考虑不周啊。”亚历山大一边静静地看着人们依旧有条不紊地继续着他们的生活,一边微微哼了一声,自言自语道:

“在考虑赶走这些商店之前,我确实应当先着力发展某种公共交通。

首先可以尝试用马拉的大型马车来充当公共汽车或者有轨电车。

没错,这些公共交通工具甚至可以由国家出资资助,以便将民众的出行成本降至最低限度。

就如同城市里的澡堂一样,成为一项便民的举措。”

毋庸置疑,对于普通的赞桑人而言,在如此规模庞大的城市里出行,着实是一件颇为麻烦的事情。

他们唯一真正能够依赖的出行方式,便是自已的双脚。

如今,城中倒是有一种类似于古代出租车的交通工具——一种造型精巧、速度较快的马车,设有两座或四座,人们可以从特定的“商店”租用,乘坐它前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但正如人们所能想象的那般,普通公民根本无法定期承担得起这样的出行费用。

这种交通工具主要为富有的商人和那些没有时间或能力购置与维护私人马车的来访贵宾所使用。

至于贵族们,他们在出行方式上则有着多种选择。

拥有个人专属的马车,自然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男人们还热衷于骑马出行,如此既能展现他们的英姿飒爽,又能更惬意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而贵族女性们则更倾向于乘坐轿子——一种由四到六名男性抬着的单座大轿子。

由于轿夫们将轿子稳稳地扛在肩上,行走起来更为平稳,且能够更为轻松地穿梭于那些通常狭窄而拥挤的街角。

在城市之间的旅行方面,贵族们同样有着多样的选择,而平民们也并非毫无办法,他们在出行方式的菜单中,也有着一些属于自已的选项。

最常见的方式依旧是依靠双脚步行,倘若运气足够好,偶尔还能遇上好心的商人顺路搭载一程。

在其他时候,如果一个人居住在一座规模特别庞大的城市,且他的目的地同样是声名远扬的地方,那么他便可以期望找到一支商队,并支付一定的费用,跟随商队一同前行。

或者,倘若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从马厩里租一匹马来骑行。

在这有一种别具特色的业务,专门为人们提供出租马匹的服务,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前往特定的城市。

这情形,倒有些类似于现代的租车服务,为人们的长途出行提供了一种别样的选择。

令人称奇的是,其手续极为简便。租客只需提供自已的姓名与地址,在此地预先支付一部分费用,待抵达目的地城市的分行后,再结清剩余的款项即可。

整个流程就是这般简洁明了,仿佛一条顺畅的溪流,没有丝毫的拖沓与繁琐。

然而,这项业务并非毫无风险。比如说,或许会有人起了贪念,干脆牵着租来的马匹逃之夭夭。

但这也正是要求租客提供地址的重要原因。一旦出现此类状况,马匹的主人随时能够依据地址找到租客的妻儿。

当然,每位顾客在租用马匹之时,都需郑重发誓,绝不故意伤害这头为他们效力的牲畜。这誓言,如同庄重的契约,维系着人与马之间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马匹自出生起,便接受了沿着特定路线行走的训练。因而,任何试图改变既定路线的举动,都会遭到马匹的强烈抗拒。

有时候,这些聪明的马儿甚至能够凭借本能,自行回到主人身边。

如此看来,这项业务虽有风险,但并非如乍听之下那般危机四伏。它在风险与保障之间,寻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不过,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此类服务仅在大型且知名的城市之间提供。并且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费用依旧过于高昂,如同高悬在云端的星辰,令人望而却步。

亚历山大回想起这一切,脑海中灵光一闪,突然说道:

“我也应当开办马拉车服务,或许每日安排一两班,往返于各大城市之间。同时,再设立邮政服务,就如同罗马人或蒙古人所做的那般。”

这突如其来的想法,仿佛一道曙光,为城市的发展勾勒出了新的蓝图。

......

这些便是亚历山大从西区移步至北区时的主要收获。

北区,曾经是这座城市的贫民窟与贫困的集中地。由于它距离北门最近,在城市规划设计之时,或许是出于一种极为现实甚至有些愤世嫉俗的考量,有意将城市地势最低的区域设置在此,使其与其他建筑保持较远的距离。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还被当作一种“肉盾”,以防敌军突破城墙后长驱直入。这样的设计,虽带着些许无奈,却也凸显了城市规划中的生存智慧。

亚历山大为了改善这里的状况,可谓是竭尽全力。他拆除了那些破败不堪的贫民窟,用相对适宜的木屋和临时厕所取而代之。

然而,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悲惨痕迹,却如顽固的污渍,极难彻底消除。岁月的烙印,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诉说着往昔的苦难。

尽管街道经过一番整修,但依旧显得十分狭窄。这是因为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此安身立命,与此同时,许多用木头和砖块搭建的、摇摇欲坠的棚户也在这片土地上慢慢“生根发芽”。

这些棚户,如同城市肌体上的赘疣,虽无奈却又顽强地存在着。

这里的主要问题依旧是人口过剩与住房危机。众多贫困人口深陷困境,难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毫无疑问,与帕夏·穆阿兹统治时期相比,他们的生活已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挤在狭窄、通风不畅且极不卫生的环境之中。

新建道路上随处散落的各种污物,便是这恶劣环境的有力证明。这些污物,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亚历山大甚至不愿去猜测那些散发着刺鼻怪味的黑色污泥块究竟是什么,仅仅是看上一眼,便足以令他感到一阵恶心,几欲呕吐。

那股恶臭,如同恶魔的触手,直抵人的嗅觉底线。

通常情况下,这种非法倾倒垃圾的行为都会被处以罚款,然而很明显,地方官员并未履行好自已的职责。

又或许,看着这些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人们,亚历山大猜测更有可能的原因是,这些穷人根本拿不出钱来支付罚款。

现实的无奈,让规则在生存的重压下变得苍白无力。

那么,地方官员又能怎么办呢?难道要把他们都关进监狱吗?可要关多少人呢?

考虑到“乱扔垃圾”现象的严重程度,他几乎得把这个地区相当一部分人都关进监狱才行。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鉴于制造混乱的是居住在此的人们,而他们自已也在承受着后果,地方官员索性选择了放弃,任由他们自行处理。

这种无奈的放任,背后是对现实困境的妥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