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八百五十六章 五疏《集韵》

第两千八百五十六章 五疏《集韵》(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样统计和比对,完全可以通过程序来分析,周至只需要组织李一佳和黄瑞山写出需求书,将程序研发任务交给相关小组,甚至都不需要太高深的编程能力,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即便是只完成了这样一小步,就挖掘出了很多的问题,脉络梳理明确之后,能够发现以前很多大家想当然成立,但其实却并不成立的逻辑关系。

由此就可以发展出许多的研究方向。

比如声母和韵母的重新划定,以及单韵母和复韵母的重新解释。

以《平水韵》的“上平四支”来举例,这一个韵部当中,集中了“支”“垂”“仪”“诗”“碑”等,都在一个韵部里,却和“上平五微”当中的“微”,“辉”,“非”等字分列。

当关系梳理出来之后,规律就出来了,“上平四支”各自的读法,应该是类似普通话的读法后面再加上一个i的发音,比如“碑”,其实是读作了bo-i,“垂”,读作“su-i”,这样一来,“上平四支”这一部,收集的其实是当时韵尾为i的汉字,和“上平五微”当中的“微”i,“辉”fei,“非”fei,的确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的,因此分别列为两个韵部,一点毛病都没有。

当然这样的理解方式和方法在以前也有学者们提出来过,但是有争议,好些学者对于这个区分,根据自己掌握的学识进行过不同的解释,现在周至厘清了脉络和相互之间的应证关系后,可以将这个问题给明确下来了。

这可不是小问题,这个问题在唐代宋代完全不是问题,可到了元代,大家就发现自己说的话和韵书对应不上了,然后越往后大家发现差异越大。

中间大家做出了不少的修正,和调整,根据字音的后续发展,将以前的韵部或并或分,将之变得适用,然而等到了清代,当声韵学家们引入了声韵变化这个概念,将小学之学发扬光大起来后,突然发现,只根据韵书去反推中古字音的正确读法,已经成为一个大难题了。

因为流传下来的信息只有文字,没有实际读音,相当于只有字典,有音标,但是没有人知道准确的读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前提条件不充分”,只能根据现代发音和留存典籍去猜测和推拟了。

文科的悲哀就在于前提条件的不充分不固定,囿于各自掌握的知识不一样,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许多问题很难得到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答案,只能形成为多个解释方向,由此产生各种学派。

周至不能说自己就绝对正确,但是毫无疑问,他的做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了一大步,每厘清一个争议点,就在学术上填上了一个坑,立起一座碑。

而当后人再次走到这座碑前,就会看到碑下那个小小的名字。

将汉字韵母分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来理解,将古人的韵书重新看一遍,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在编制韵部的时候,进行过一些取舍,周至提出《平水韵》“上平四支”和其他曾经难以理解的分韵方式,其实是古人从实用原则出发,依韵尾特征进行了取舍,从而将韵部整列出来,就是提出了一个很有研究必要的方向。

这只是这次整理工作带来的新发现的一个小小例子,类似的例子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每一个都可以单开好几篇的论文出来。

这些论文周至不可能全部都做,所以只能开辟出一个学术研究小组出来,交给蜀大别的研究成员来执行。

最开心的是谁?当然是辜开来了,他也没想到,带一个周至的博士可以带出一个博士点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